授课人: 张彭锋
授课时间:2015/5/18
授课地点:高一(9)班
听课成员:潘继凯、单晓
主评人:单 晓
针对高一学生实际水平和高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何更好地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和课后反馈评价等,共同研究了张彭锋老师的课,总体感觉课程目标已经被达到,达到了省学科指导意见和学业水平考试的有关要求,能通过学生的典型错误探讨解决思维定势和学习习惯中的问题,本节课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二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化学中,已经简单介绍了乙酸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同时,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有机物,从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同时,为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专题四中《羧酸的性质》做好铺垫。
一.得借鉴的地方:
通过讨论、交流,我们备课组达成评课意见如下:
1.从教学目标和设计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节课教学目标全面、适宜、明确,符合学生的年龄,难易适度。本节课教学设计,教师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烃的衍生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的关系,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从生活中熟悉的醋引入新课,贴近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兴趣。以直观的比例、球棍模型、化合价分析乙酸的结构,从结构出发,让学生推断官能团羧基可能具有的性质,紧紧的抓住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完成探究实验:乙酸的酸性、乙酸与碳酸酸性的强弱→总结分析、认识乙酸酸性→实验乙酸的酯化反应→分析乙酸的结构和酯化反应发生时断键的位置→讨论有机物性质的影响→讨论乙酸在生活中的妙用。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和反馈练习。
2.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本节课,老师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知识顺序合理,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衔接比较恰当。教学过程以探究性教学为主,例如,酸性强弱比较,酯化反应的反应原理,针对学生认知的表面性,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授课过程细腻,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
3.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分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无常法、贵在得法。在本节课上,老师恰当的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设计。例如,问题创设:生活内容呈现:观察样本、探究实验、乙酸结构模型和多媒体动画等。方法手段:讲授、实验、类比、模型、讨论、抽象的。评价反馈:板演、练习等。
4.从教师教学基本功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的课堂语言清楚,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成功,熟练。
5.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错。例如,在乙醇和乙酸反应的断键中,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讲解及实际科学研究方法介绍—180同位素的示踪反应,学生很好的理解酯化反应的本质,水到渠成的突破乙酸的教学难点。
二.有待商榷的地方:
由酸性过渡到酯化反应的漫画引出不能及时解决,讲授酯化反应药品添加顺序原因不清,演示实验中,让学生不规范夹持试管,在课下,可以把乙二醇与乙酸反应的可能情况作为一个问题留到课后思考,又可以为下一课时学习做好准备。应当加强一些板书。
总之,瑕不掩瑜,这是一节相当不错的新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