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园本教研普遍得到了园所的高度重视,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以往经验,青年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接受更多的是一种氛围的熏陶和感染,这虽然能够促进他们成长,但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针对这种现状,我园在教研管理过程中,及时调整思路,转变原有管理方式,不断尝试在教研活动中引领青年教师融入研究。
知晓主题,做到心中有数
以往,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多表现为沉默,不被点名就不说话。即使名字被点到了,发言也只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入思考和分析。这可能是因为青年教师自信心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害怕说错。为了提高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自信,一方面,我们尝试在活动前帮助他们明确教研主题,以便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主动实践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提供了一些相关文章、书籍,引导他们学习相关理论,做到提前学习、提前了解、提前思考,使他们在教研活动中能够有话可说,踊跃发言。同时,我们鼓励青年教师在研究中有一点说一点,不求全,但要主动阐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组织全园教师现场观摩一个科学制作活动前,为了让青年教师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在研讨时有话可说,我们引导他们提前阅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尤其是了解与幼儿科学教育相关的章节,分析核心目标,准确把握价值点。研讨时,郝老师说:“活动前,我认真学习了幼儿科学教育相关文章,通过今天的实践观摩,我明白了科学制作活动一定要解决相关技术难点,书包带与书包的连接,就是制作书包这一活动的技术难点。”
实践证明,这一做法确保了青年教师在观摩活动中,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在研讨中能够积极发言,且发言不只是停留在表层,开始有了一定的专业水平。
提供说话机会,促进教师主动参与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觉察到:青年教师像听众一样,从旁观望的时候比较多,很少甚至从不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这种参与只是浅层的。我们认为,在园本教研活动中,每个人的阅历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异,应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话语权。因此,在每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都尽力为青年教师提供说话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为了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我们采取了一些策略,如有意识地让青年教师先说,请他们归纳大家的观点。这样一步步地引导青年教师多发言,促使他们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处于思维的最佳阶段,做到主动参与,真正地从思想上融入到教研活动中来。
在一次“以照片为线索观察分析幼儿”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研讨。在给教师分组时,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进行了分散划分,最终小组人数控制为4人。这样一来,在小组研讨中,就能保证每个青年教师都有充分的表达机会;同时,教研活动开始时,我们还特意安排指定的青年教师,在集体交流环节作为小组代表发言,促使他们在小组讨论时全身心地融入,认真分析每个人的观点。在代表小组发言时,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抛却了思想压力,更加自信。在这样的教研氛围中,由于有了充分的说话机会,青年教师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研中来。
学会反思,避免理论实践“两张皮”
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些青年教师的发言比较敷衍,没有实质内容,如“听了老师们的发言,我很受启发,今后我要向大家学习”等。于是在每次教研活动之后,我们都有意识地组织青年教师谈一谈,思考了什么,说了什么;哪位教师说得好,哪一点好,为什么好。通过这种方式,引导青年教师在交流对话中向同伴学习,激发其反思意识。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学会反思,解读、分析、理解案例,在一次叙事研究案例分析的教研活动前,我们给每位青年教师发了一张记录卡,卡中分两栏,一栏记录案例中教师的好做法,另一栏填写教师行为背后的理念。我园青年教师都有一定的相关理论基础,但实践经验少,往往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而有效的反思更是他们所欠缺的。提供记录卡进行同步记录,就是为了引导他们倾听之后学会分析,能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在教研活动结束时,我们请青年教师现场谈体会,由于有了记录卡的支撑,他们都能顺利地发表感悟。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可喜地看到了青年教师的变化,教学能力逐渐提高,专业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刘健作者系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园长、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学员)
《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