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08日09:05 来源:中国教育报 伴随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新一轮改革启动,教育综合改革也迈开了新的步伐。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动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转变,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和育人模式的转变,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焦点。新高考改革方案采用“3+3”模式,学业水平考试,浙江按照7门选考3门的方案,就会有35种组合;上海按照6门选考3门的方案,就会有20种组合。把相同组合的学生组成各种班,必然要大幅度增加班级,这样需要大量增加教师,教室、实验室等硬件设备也不足,很难满足大幅度增加班级的要求,所以,国家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倒逼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必须实行走班制教学。
有丰富的“菜品”,才适合搞“自助餐”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和自主权,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发展环境,成为学校发展的研究重点。学校要通过创设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为每个学生搭建起放飞人生梦想的舞台。这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打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像我们吃自助餐,如果没有足够丰富的菜,这个选择其实意义不大。这个自助餐只是自己给自己盛,你可以盛多盛少,或可以不盛,也许是你想吃的没有,不想吃的却有,也就这几种选择。真正的自助餐可能要有几十种菜,甚至几百种菜,有了足够的菜后我们才开始进行自助餐,这个时候你才有更多选择。课程体系是为培养学生服务的,要确保学生吃完以后营养全面。但是现有的课程体系非常单一,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的丰富性和层次性问题,其次才是解决选择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在规划课程方案中,每个学科的系列课程依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学生发展需求、课程内容特点等,划分成三个层次的课程类型,既兼顾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又为优秀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空间。
基础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和地方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高中阶段综合素养。
拓展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国家选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这类课程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又可以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与潜能。
特长类课程:面向某些优秀特长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特长、特色类校本选修课程(包括竞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与研究所联合开设的研究性创新类课程,大学和研究所在人大附中开设的专业课程,等等。这是目前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
以上三个层次的课程,涵盖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体艺健康、国际课程、人文交往五大领域,共有三十类两百多门课程。
学生有了这么多的选择,如何实施教学?必须走班,否则这些选择无法实现。
未来新常态:行政班与走班制相结合
人大附中的教育教学改革走的是一条班主任负责制的“行政班教学”与“走班制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模式。这可能成为今后的一种新常态。
行政班教学内容主要是基础类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和地方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高中阶段综合素养的必修课程。
我们认为,教育的个性化、选择性是必然趋势。基于这样的认识,人大附中在学校里进行了走班制探索。2014年3月,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组成三校走班教学联合体,资源共享。
人大附中的走班教学有三种模式:
一是完全开放的走班教学模式
这包括以下几类课程:
一是部分必修课程。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打通必修与选修,实行全面走班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也实行全面走班教学模式。
二是拓展类课程。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国家选修课程9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200多门,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每学期第一周学生通过展板、电子屏幕了解并网上选课,第二周试听,确认选修课目,以后每周上3—5次选修课。
三是大学通识课程“名家讲坛”。聘请北大、清华、人大等大学的专家教授为学生们做专题讲座,包括人文学科系列和自然科学系列两大类,以通俗的形式呈现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及专业见解。
四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按专业领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教师按专业领域组建导师团队。与校本课程和科技实践活动衔接,形成14个学科、27个领域的研究方向,开发各类实验室和专业教室,建立研究性学习资源及管理平台,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二是特长、特色类走班教学模式
面向某些优秀特长学生开设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特长、特色类校本选修课程、与大学和研究所联合开设的大学基础课程和研究性创新类课程、大学和研究所来八大附中开设的专业课、先修课等。具体而言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课程,大学自主招生学科课程,艺术、体育、科技发明类课程,基于超常生培养的大学先修课程,基于自主学习的跨校选修课程(即“海淀区创新人才培养跨校选修课程”,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四校学生可以跨校选修课程,互认学分),中美学生科学研究项目等。
三是年级内走班教学模式
高二、高三文科班数学、英语实行分层式走班教学。如果让一个班里考50多分的学生和考150分的学生一起上课,“想吃的吃不饱,不想吃的吃不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就解决了两极分化的问题。
高一部分班级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学科开展走班教学实验;高一研修系列课程每周一个下午实行走班教学;早培研修课程每周两个下午走班教学。
走班教学必须千方百计扬长避短
从全班一张课表上课到一个学生一张课表上课,走班教学给学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整个教育系统都要发生深刻的改变。
走班教学要根据国情、校情以及一个地方的情况来考虑,绝不能搞一刀切。在芬兰、美国等国家,六百多学生的学校就是大学校,三四百人的学校是中等学校,一两百人的学校也有不少。一个班就那么十几个学生上课,老师跟学生很容易互动,“走”起来很容易。而我国有一亿多中学生,地区与地区不同,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几千人的中学比比皆是,万人中学也不少;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是正常的,七八十个学生也常见。校舍教室没有多余的,师资力量也有限。全部“走”起来的条件目前还不具备。
走班教学必然使班级增加很多,学生自由选课必然使课程变动加大,教学管理将更加纷繁复杂:课表安排、学生管理、思想教育、安全防范、教学研究、学生评价、社团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成绩分析、教师评价、教学评估等等,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走班教学绝非只有优点,没有缺点。走班制对自觉性强、自主学习能力强、自理能力强的学生而言有很大优势,这类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有潜力的学科来学习,并且学得好,还可以与今后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但是对基础差、自觉性差、自学能力差的学生,没有班主任老师管理、督促,没有班主任耐心细致、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工作,放任自流,会越来越差,学生的两极分化将越来越严重。
从教师的教学研究角度看,走班制发挥了教师个人在某个学科里的聪明才智,但在凝聚集体智慧和力量方面又显得薄弱。在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模式下,同学科的教师一块集体研究打磨课程内容,研究教学方法,这门课往往会讲得比较精透。但在走班教学的模式下,教室就是一个老师的办公室,跟其他老师联系少了,研究少了。教师常年只教某一个年级的某一学科里的课程,没有循环流动,单兵作战,如果再不参加市区教师进修活动,没有教研组活动,没有集体备课,长此以往,教学水平会逐渐下降。因此,走班教学必须千方百计想办法扬长避短。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