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中首页 学校概况 办学特色 校长专栏 运行体系 澄中新闻 校务公开 教育科研 爱的浪花 教师介绍 学生心语 校事记要 留言板
 
创新型教师校本培训的探索与研究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3-12-01

 

李辛甫
                      2003年12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将成为21世纪国际竞技场的“杀手锏”,谁能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21世纪的主角。在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布局中,中学基础教育承担着伟大的历史使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和心脉。因此,能否培养一支适应21世纪的创新型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质量和国家综合竞争力强弱,是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
  一、我校教师现状调查及分析
  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前年来,我们靠“敬业奉献”的奋斗精神和“务实创新”的进取精神,取得了理想的佳绩。但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越来越发现教师的素质难以与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相适应:一是由于原先对教师的创新性培养不成系统化、制度化、常规化,造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不快,部分教师不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显得陈旧,缺乏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由于大批优秀教师外调,造成年轻教师比例过大,中青年教师比例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潜在危机,有些教师未过教材教法关,缺少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缺乏创新技能。为此,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解决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情况
  全校128名教师中,35岁以下共107人,占83.6%,36-45岁10人,占7.9%,46岁以上11人,占8.6%,老中青比例为1:0.91:12.4,比例失调;大专学历为33.9%,但本科比例偏低,仅为59.1 %,与国家要求还有差距;在职称结构中,中高职称仅为17人,占13.3%,比例较低,出现黄青不接等断层现象。
  (二)综合素质情况
  我们采用了量比调查的方式,对全校128名教师在教育观念、思想道德、科学素质、教育教学、身体与心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及系统整理统计,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合格率高于85.2%,优良率高于49.9%,说明基本情况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师在教育观念、科学文化素质及业务能力素质方面的不合格率分别接近26.5%、27.5%、23.2%,约占1/4,说明教师的课程概念、时代意识不强,创新根底不足,应引起严重关注。
  (三)分析思考
  从调查分析来看,我校教师队伍具有年龄优势,他们精力旺盛,年轻力壮,富有责任,学科知识功底较扎实,但学历和职称达不到省定的等级普通中学操作评估标准的要求。从教育观念上分析,虽然不少教师从大专院校刚毕业,但教育观念陈旧,思想老化,学习再教育的能力薄弱,对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有抵触心理,安于现状,对复杂劳动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不善情感交流、合作,害怕竞争,对素质教育缺少应有的认识。从教育技能看,教育方法呆板平庸,沿袭前人不思变通,不能从学生的身心需求出发组织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缺乏对科学教育学、创造心理、教材教法的认识,迁就式、保姆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依赖性的产生,也弱化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你问我答的唯一模式的考试方法钝化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胆量和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在提高教育质量等问题上,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心理生理健康,只在如何争占学生的时间上进行你争我夺,采用不科学的教授方法,乱发、多发资料,进行题海战术,采用教师的轻负担(备课简单化、 上课效率低下),学生的重负担来实现所谓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所有的一切,一是严重地违背了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难以和未来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接轨,培养的学生也无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此,学校根据当前和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从经济全球化、地球数字化和现代高新技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出发,从96年开始,提出并开始实施“澄潭中学面向21世纪的师训规划”,98年确立了《创新型教师校本培训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以开阔的视野,深入的思考,走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的创新之路,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四高”( 高师德素质、高业务素质、高创新意识、高科研水平)“三化”(观念现代化、人格现代化、教育技能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二、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目标确立
  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蒂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策略的改进,教学技术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为此,我们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中学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挑战,以及世界范围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提出了澄潭中学创新型教师培养的目标体系。
  1、制定了学校创新型教师培养优化目标体系

素质
要素
目标
要素
目 标 要 素 优 等 参 照 标 准






1.忠诚国家教育事业,拥护中国共产党,关心学校的发展,关心学生,对学生充满希望
2.努力学习马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结合自己教育实践,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
2.忠于职守,敬业爱岗,务实肯干
3.教师角色意识突出,工作责任心强,积极性高,言谈举止堪为师表



1.有“先成人,后成才”的人才观
2.有“全面发展有所长,智能并举有个性”的教育观
3.有较强的自信、自立、自强心和责任感
4.长于交往,善于合作,奋发向上,敢于竞争
5.改革意识强,有创新意识、效益意识、质量意识、名优意识
6.有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能及时调控、矫正自己情感
7.能根据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及时调整、更新自己的观念






1.到2004年,每位教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职称达到省重点中学评估标准
2.掌握本学科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教法体系、学法体系
3.了解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
4.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交叉和相互影响



1.能熟练驾驭本国语言,会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懂一门外语
2.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逻辑知识,阅读了一定数量的中外名著
3.了解中国政治、历史和地理



1.能运用心理学、学科教育学指导教育工作
2.能借教育统计、教育测量等基本知识,对教育问题进行评价
3.能及时获取国内外教改动态及本专业主要流派的教育思想






1.大胆进取,勇于开拓,独立自主,善于合作
2.具有承受挫折、克服困难、对既定目标不懈努力的坚定信念
3.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工作热情,不受外界干扰,评价学生全面
4.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对本学科具有持久的兴趣
5.具有运用各种思维的精神,具有创造性思维活动



1.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
3.适应能力强,不怕吃苦








1.能根据大纲,确定教学目标要求,能制定学期、单元和课时教学计划
2.能根据教材及目标要求,准确地确立教学的重点难点,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教具,在精心处理、合理组织教材的基础上有效地制订教案
3.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具体教材,精神编制和选择作业
4.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在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1.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二个主体作用,加强过程和方法的教育,突出能力培养
2.课堂结构安排合理,组织严密,教学密度、知识难度适中
3.教学语言规范简明,生动形象、富有情趣、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4.能用普通话教学,善于利用非言语(表情、动作)表达情感,传递教育信息
5.会运用以启发、发现为主的各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
6.板书简洁明了,新颖醒目,粉笔字规范、美观,有启发性
7.会准确熟练地使用本学科的教具和演示学生实验能及时处理一般性的实验故障
8.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视听设备、多媒体机、计算机)进行教学





1.能应用多种方法及时批改学生作业,认真规范有效
2.能从学生作业中研究出学生学习质量、思维发展情况,能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教学方法
3.能科学地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督促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思维习惯
4.能准确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5.能组织指导进行研究性学习,开拓学生视野
6.开展反思性教学,对教学前、过程、后能每天进行反思,从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1.会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业作出合理、正确的评价
2.具有运用问卷、提问、听讲、观察、作业等评价学生的学业能力
3.能编制试卷的双向细目表,把握出卷的准确性、合理性、科学性
4.能根据教育心理、教育评估等手段全面评估每一个学生
5.能及时获取教和学的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育方法








1.会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及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选择教育科研课题
2.能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对课题作出持久而有成效的研究
3.对教育科研的实验过程能付诸文字,上升到理论,撰写的论文具有指导性及推广价值
4.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具体教学工作之中
5.能广泛地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先进设备改进教学方法





1.能从心理健康角度去分析、判断、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2.能通过以教学为主的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能及时解除学生恐惧、紧张、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多彩
4.开展愉悦教育、成功教育,使学生在高效益、轻负担中快乐学习



1.了解基本的美学知识和美育知识
2.了解或掌握祖国民族艺术中一种或几种艺术
3.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及高尚的审美情趣
4.能善于发掘教材中美育因素,围绕教学主题,充分利用,有的放矢,寓美育于教学之中
5.能把美体现在生活和工作中,具有美化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的能力
6.能按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艺术创作进行审美指导
7.教师体现出美的风度,仪表大方,服饰整洁得体和谐,言行举止彬彬有礼,端庄大方,不卑不亢

  2、实施名师工程——创新型教师培养的载体
  为21世纪的教育准备优秀师资。我们以中青年教师为对象,以“澄中名师工程”为载体,形成六个系列,开始实施科研兴师的发展战略。
  ⑴学者型教师系列:造就5—10个有强烈的科研意识、丰富的科研知识、较高的科研能力的学者型教师,他们能很好地处理教育实践跟教育科研的关系,有能力促进自身的教育经验向教育理论升华,具有对实际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研究并作出成果的能力。
  ⑵学科带头人系列: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具有将学科教学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改进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中发生的一切现象,能熟练地驾驭学科的教学,能承担相应的教学课题,有能力领引学科组进行教学改革并作出贡献。
  ⑶教坛新秀系列。28—35周岁青年教师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科研和课程意识,不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科教学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认识,能充分吸收借鉴现代教育的一切成果服务于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的转换,虽有时不免肤浅但时有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有生力量。
  ⑷骨干教师系列。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能根据学生的发展性和差异性进行各种方法的教学尝试,是教育科研日常化、教学化的中坚力量,能否造就大量的骨干教师事关学校的兴衰。
  ⑸一、二年教龄的教师。以规范教育行为、端正教育思想、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能力为师训目标,把改革课堂教学、解决教学问题作为他们进行教育科研的载体,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教学的得失,理解教学的真谛,反思教学的价值判断,在不断的研究、反思、批判中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逐渐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
  三、创新型教师校本培训的具体实践
  几年来,我校从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网络入手,紧紧围绕师训规划和具体的培养目标,从重知识到知能并举,从重实践到理论实践双管齐下,把培养模式从单一化延伸到多渠道,在弘扬敬业精神的同时,强化新课程意识、教育教学技能、教育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使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创新型教师队伍已初显端倪。
  (一)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实现二大内容的突破
  1、努力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我校认为素质教育是符合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观和教育实践行为,它既不是一种教育理想,也不是针对某一种教育模式(如应试教育)提出的。它昭示了教育如何去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它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性。因此,我校提出了独特的教育质量观,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考试成绩的高低,着眼于学生走出校门后继续发展的能力而非在校三年的学习成绩。评价教育教学的标准是看在学生的发展上做了什么,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这种把学生看作是发展性主体而确立的独特的质量观使澄潭中学教师具有了一种批判意识,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能审视和及时发现传统教育存在的隐患和种种制约学生一生发展的不良教育行为,使他们的教育行为建立在既有理性思考、又有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即具有了创新的意识。
  同时,学校认为: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师的教学忽视了直接影响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四个因素,一是只讲知识的结论,没有或很少讲人们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艰难探索过程,二是很少讲知识应该怎样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很少讲知识的不足之处和缺陷,四是联系我国和世界经济、科技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内容不多。这样,使我们的教学缺少培养学生怀疑、质疑、批判等创造过程必备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不了解实际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文化知识,也不知道科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是怎样相互沟通的,也就更不明确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了。对学生而言,以后不用的科学知识很快会忘记,唯有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精神体验、思想感染和方法启迪以及掌握新情况、适应新环境和作出新判断的能力,才是他们事业发展所必需的。具备了这些,学生才能对各种不同的环境和事物,尤其是意料之外的或从未从事过的或从未遇到的事物与环境,能够进行正确或较好的处理。知识爆炸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人们的分析、判断、选择和运用,掌握知识是为了更新知识,掌握规则是为了突破规则,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面向未来的态度。
  为此,澄潭中学努力转变教师在知识传递方面的角色态度和行为方式,重新塑造教师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信念,逐步实现了从分科教师到跨学科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知识的组织者、从重知识掌握到重知识伦理、从知识的传递者到知识的促进者、从重间接经验到重直接经验、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化,从而以创新的姿态迎接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2、努力实现基本素质的现代化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关键是使教师的学习体现在平时,贯穿在全过程,外力化内功,我校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学常规实、现代技能强。
  1996年元月,我校颁发了《澄潭中学教学工作常规》,为使常规更能反映学科特点,便于学科教师操作,97年我校又制订颁发了《学科教学常规》,并印发给教师人手一册。学校根据《澄潭中学教师教学工作常规评价量表》进行督查,通过落实教学常规,加强对教师的形成性教学评价。教师人手一册的《学科教学常规》一书,在继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最新的教改成果,包括中学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体育10科教学常规。
  为保证常规有良好的终端输出,学校建立了一整套常规落实办法。概括起来是五个结合,即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自检与他检相结合;领导评价与学生调查相结合;单项检查与整体评价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学校对教师的督查一般每学期在五次以上,期初、期中、期末学校全面检查三次,中途由教研组检查二次,学校领导在听课评课时都要检查教师的备课和作业。学校建立了教学调查反馈制度,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建立教学调查档案。通过建立校、组督查机制,多方收集信息,滚动评价,把教学常规落实情况纳入目标管理,与教师切身利益挂钩,有效地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教育行为的主动提高。
  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对教师传统的教授方法提出了挑战。为此,我校在保证各方面培训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尤其注重了以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利用假期全体教师先集中到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一级培训,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汉字输入法与WPS处理软件的使用; 然后在学校连续利用整整一个学期的双休日进行了二级培训,内容为:使用计算机处理教育教学业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等。以短期培训的方式开展全员教师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开发。目前,我校每一位教师能上机操作,能用电脑备课,每个教师能制作CAI课件并应用于课堂教学,能上网查阅资料、交流学习,充分享受网络化、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福音。
  (二)浓厚科研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97年上半年,学校出台了《澄潭中学教育科学研究实施细则》,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申请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交流反思及应用推广制度,努力实现教育科研的制度化、全程化、全员化。要求做到“三全”,即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让科研之风大兴。实行“三进”,教育科学进教学、进教师教育、进学生学习,让科研渗透各个领域。尽力做好“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相结合,教育科研与培养创新型教师,争做名优教师相结合,让科研成为提高教师水平、推动学校发展的内涵而永不衰竭。逐步实现“五个转变”,即由“神秘化”向“大众化”转化,由“理论科研”向“应用科研”转变,由“个体状态”向“集体状态”转变,由“单纯写论文”向“总结、提高、应用、推广”转变,让科研有层次发展,有重点突破。
  1、拓展教育科研运行体系,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
  为使我校的教育科研跳出经验总结、同水平反复的狭隘圈子,我们着力拓展教育科研的运行体系。纵向,我们争取到了县市省教育科研机构的指导。新昌县教科所、绍兴市教科所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院在许多重大课题上给予了学校及时的指导,为学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咨询、开设讲座、给予辅导。在上级教科所的直接领导下,我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了迅速地提高。横向,一是争取到了浙江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多家高校专家和教授,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作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我校教师作了《教育科研的方法和途径》、《教育科研方法研究》、《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创造心理与技能》、《改进学习方法的策略》、《教学最优化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学校教育与艺术教育》等等专题报告。二是加强与兄弟学校和地区的交流,学习和引进外地开展教育科研先进经验。近几年来,我校教师外出取经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七个省市100多所学校。三是与中美合资洛思福教育中心(美国)达成了长期合作办学协议,开展中美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比较研究,而且互派教师进行对等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的教育方法,使我校的教育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
  2、重视教学设计,提升教师业务水准
  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来实现,只有教学实践才能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行为的融合,才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检查教师的教学效率,展示教师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教学即研究,教学设计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并根据时代发展生长出新的教学品质的肥沃土壤。可以这样说,没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创新型教师的成长,也就没有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更没有现代意义的素质教育。为此,我们把“为学生有效学习改进教学设计”作为推进学校教育科研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每天的学校管理,要求教师不能凭以往经验、教学参考书,而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要、时代发展要求出发,来事先筹划、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变异性,内容、方法的多样性。一是建立了月教学计划审核制度,要求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由教务处下发表格,各备课组长把本月教学计划按日期分解,同一备课组老师对计划进行讨论修改。在计划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作适当调整,但必须在备注栏说明,并且把教师对计划执行的情况纳入教研组考核范围。月计划审核制度可以避免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二是实施过程督导制度,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删、整合、新编。通过教材这个载体,使学生具有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并在思维、判断、情感、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等方面取得良性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推门听课制度,任何一位教师任何时候可以进教室听课,任何一位家长任何时候可以进教室听课。另外,我们利用教研组评议、学生评议、行政评议,教务处跟踪听课,平时抽检,促进教师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使教师真正成为一个教学设计的研究者,让研究渗透在教学每一角落。
  3、注重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自我更新的应变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萌芽在对教学行为的不满中,产生于对专业行为的反省中,形成于对教学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反思中。反思具有探索研究的性质,是开展教育研究常用的思维方式和手段之一,它对教师提高专业修养、提升专业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校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公式:专业发展=经验+学习+反思,并出台了教学反思制度,形成反思的运行机制:日反思——周交流——月总结——期末评比。日反思指按教学活动展开的程序分为教学活动前的反思、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教学活动后的反思。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可以改变凭经验、凭老教案或教案集、凭以往的思维习惯进行机械备课的低思维做法,可以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预测性。通过解决教学活动中发生的问题(教师自己的或学生的),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监控和应变能力,有助于教师形成灵活多变的教育机智。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意向、思维的激发程度、教学情境营造、学生情绪的调控等等作出恰当的评价,以及对后续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进行调整、修正或作出新的规划,并在每一教案后形成反思文字。周交流指各备课组每周有交流活动,对每周内各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思想、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进行归纳提炼,精选出好的反思方法,形成反思材料,进行会议交流。月总结指教研组每月能根据备课组活动写出总结材料与推广材料,上交教务处。期末评比指教务处在期末邀请学校、教研室等专家对各教研组的教研反思成果进行评比。
  4、强化问题意识和课题意识,切实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丽莲·凯莉曾指出,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愿意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教师一边在从事教学活动,一边在从事进修学习,一边在从事教学研究,时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教学问题、学生学习的问题、师生交往中存在问题、学生成长中种种困扰等等。如果对此类问题就事论事或凭经验一说了事,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无意识的,对以后的工作没有多大的启迪。只有当教师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产生研究这些问题的欲望,进而用研究的思维、方法、实验去探究问题发生的根源、存在的原由、解决的途径的时候,教师的行为才印上创新的影子,才会把“问题意识”转化为“课题问题”。学校为了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能发现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一是要求教研活动特别是在评课、说课中,善于善于找差错、找问题,通过观摩研讨、批判反思,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深入探索,从而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二是发展教师的问题意识,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感受,能及时意识到问题,对问题具很强的敏感性,问题越多、越深刻,教师的探究心理也就越强烈。针对文言文教学中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语文教研组提出了“高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探”的课题,针对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政史地教研组提出了“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针对学生缺乏自学能力,有教师提出了“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等等。以前教师对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视而不见或“以善小而不为”的现象已逐步消失,“找问题”“找课题”已成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之一。
  (三)管理规范,为创新型教师培养提供机制保障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创新型教师培养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走上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场”,使管理的各种项目(人员、课题、时间、信息、财物等)一进入这个“场”,就能在管理效力和效率功能驱使下高效地运转,取得最佳效益。
  1、管理制度的形式和内容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化。突出岗位的地位意识,从事教育工作的责任意识,强化了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期待。把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与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研究水平的提升进行有机结合,事事有研究,人人有课题。学科课题实行申报制度,经费专项管理,责任到人。综合课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组长责任制管理办法。重大课题实行双向选择,竞争招标,教科室分管协调,中标人负责的管理机制。这些举措提高了教师自我提升专业能力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目的性,克服了被动、盲目、消极的不良倾向,实现了教师教育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根本性转化。实践证明,教师跟科研结合,研究与教学结合,教学与课题结合,课题与创新结合,可以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优化教师的思维品质,实现平凡与精彩,烦恼与快乐,腐朽与神奇的相互转换,让教师在展示生命意义的同时体验生命的价值、人生的快乐。
  2、工作效绩由一次性的终端评价向过程性的发展评价转变。一次性的终端评价是根据教师过去的表现进行奖惩,这种评价虽然通过表彰先进、惩治落后,可以提高一定的工作效率,但激励时效很短,不利于员工的平时激励。为此,我们把教师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效绩责任作为要素参与经济的分配,形成了以岗计酬、以能计酬、以责计酬、以绩计酬的激励机制,调动每一位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把专业发展落实在教育观念更新和教育技能的完美之中。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所具有的诊断、促进发展的功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咨询和帮助,在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一、评价的多元性,尤其注意教师自评和教研组、年级组评议相结合。二、把评价贯穿到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等等进行合理评价,帮助教师分析成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修正教学行为,为教师的未来发展谋划。三、不仅关注结果评价,更关注过程评价,发挥过程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四、合理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不同功能,把奖惩机制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在评价教师业务技能的同时,更关注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的评价。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检查了解,反馈调整、展示激励、反思总结、引导督促、记录发展等功能来促进创新型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实现教师和学校相互促进的双持续发展。
  3、管理结构由专业建制的条式管理向组织建制的块式管理转化。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型教师成长是系统整体效应作用结果,在一个学校里,教师群体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的互动和碰撞,可以产生1+1>2的智慧火花。我们建立“系统责任制”,意义就在于使各职能部门、各教师之间形成一种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的相互支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人际网络,以实现系统信息的互换和共享,从而通过知识共享,资源共用,运用集体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在进行学校管理改革中,把年级组、教研组、办公室协调成一个整体,变针对教师个体的点式管理为以组室为主的块式管理,形成了五大系列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协作提高的校本科研管理体制,建立了有利于知识传递、技能传授的融学习、研讨、实践为一体的教科研运行体系,从而保持了每个教师旺盛的创造热情和专业的快速成长,并最终达成了组织目标。
也正是这样的创新思路,使澄潭中学创新型教师培养走出了新的天地。近几年来,我们以“教学设计”“问题教学”为主线,以教育部重点课题《高中生学习策略特征及优化学习策略的养成实验研究》及一大批省、市、县课题为抓手,把如何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发展系统的整合效应,运用教育科研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作为我们探索的核心,使全体教师的教学摆脱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体系,在教育时空范畴内突破了教师、教材、课堂三个中心的运转方式,为当代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这样的学校管理系统把教师的发展作为目的和价值取向,把人性的激励和开发以及促进人的自由和成长统一起来,体现出真正关爱人生、珍视生命、展示意义的至善至美的人文情怀。
  四、创新型教师校本培训的成效
着眼于21世纪教育发展的挑战和需要,我校进行了创新型教师培养的积极探索,通过抓创造性个性、抓创造性理论、抓创造性技术、抓创造性科研,初步实现了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学校也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新时期,几年来共获省文明单位、省“科研兴校”200强等荣誉80多项,各项工作均获得了新的进展。
  (一)造就了“四高”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现在,澄潭中学教师已能够达到乐业勤业、热爱学生、开拓奉献、以身立教、以德育人、以教师行为的教育性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达到岗位教学、岗位教育、岗位实验三个合格;以高效益实现减负与提高质量的统一,初步实现了师德素质、业务素质、教育质量、 科研水平平行发展的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现在,学校共有市县学科带头人7人,县十佳优秀教师7人,市十佳优秀教师5人, 市县教坛新秀9人,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仅弥补了青年教师多的弊端, 而且化年轻为财富,创新发展,教师整体素质获得了长远的提高。
  (二)培养了一大批个性和谐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完善人格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追求目标。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此,开设三类德育课程、五方面心理健康课程、15门选修课程、10门活动课程,组建了一大批研究性学习小组,艺术中心、信息中心、活动中心创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得到了更和谐、全面发展。“合格+特长”,“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发挥”的时代新人的培养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近二年来,我校学生在县级以上竞赛体育类获奖150人次,艺术类获奖62人次,其他的学科竞赛每年均在100人次以上,显示了学生良好的和谐发展能力。
  创新能力是我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重心。我们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范畴,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以科技以先导,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学生。我们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制作,科技中心的建立,技能训练室、探索实验室、自助制作室等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技能性思维不断得到提高。陈晓同学获省亿利达发明二等奖,共有30位同学在县市“科技节”上获一二等奖。我们鼓励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开展金点子征文活动,异想天开方案设计比赛,让学生关注自己生存的空间,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近二年来,学生获环保征文比赛县一等奖以上就有17人次。今年,校金点子征集就有1000多条,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创造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强化了学生的未来意识、创新能力。
  (三)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我们曾经担心,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转变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升学质量。结果表明,这种忧虑是多余的,反而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近几年在生源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上线率都在99%以上,上线质量逐年提高,并超过好些省一级重点中学。
  2000─2003年升入高校学生人数统计

年度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本一以上人数
123
183
250
308

  从表中分析可知,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为学校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成了教育教学的持续提高,学校上普通高校本一线以上总人数2003年几乎比2000年翻了二翻,会考成绩也基本上超省平均水平,许多学科都达到一级水平,居全县领先水平。
  五、创新型教师校本培训的思考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培养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更是为21世纪的教育事业保驾护航的前提。近几年来,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基本上造就了一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为21世纪新昌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积蓄了师资实力。尽管在以后的培养征途中有许多困难,但我们有信心能造就一支充满生机活力并能持续发展的创新型教师队伍。结合我校创新型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与研究,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秩序和环境是创新型教师培养成功的关键。我校之所以在这方面成就突出,就因为首先形成了“三个并重”与“三种机制”的培养体系。
  “三个并重”指教学常规与教学改革并重,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并重,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并重。在这里,教学常规和教学改革是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设计和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是创新型教师培养深度和广度的保证。
  “三种机制”指目标机制、管理机制、网络机制。我校以“三个并重”为目标导向机制的重点,促进创新型教师的快速成长,以“组织和制度建设”为体制建设的重心,推行的目标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和评价管理以及岗位责任制、奖励激励机制等管理规章体系,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形成提供了机制保障,促进教师锐意进取、主动发展、勇创佳绩。
  (二)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核心任务。我校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成功,就在于牢牢把握了其中的五种素养。
  1、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创新型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要在认识基础教育的综合性、未来性和世界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
  2、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最基础层面的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第二个层面是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第三个层面是加强有关对象──人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三方面的整合是教师创造性发挥的最大源泉和能力。
  3、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在未来社会里,科技的发明、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是“一枝独秀”的结果,许多重要的工作都需是大家协同努力。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周边的环境和其他人的帮助,只有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的人,才能在共同的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会与不同的人一起共事,是人的一项基本素质。
  4、管理能力。首先是按教育目的规划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其次是作为组织者与领导者的管理能力。目的与结果是使管理本身也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为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变成让学生在为集体贡献过程中展现特长、发挥优势的舞台。
  5、教育科研能力。这是创新型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和魅力所在。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表现在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新问题方案的能力。
  (三)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应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培训网络,充分发挥校本资源,不仅注重发挥各种资源的不同效能,还应特别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完成“五个转变”,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培训模式。
  1、变封闭式培训为开放式培训。这种培训不再局限于小课堂之内,而是以中学教育实践为大课堂形成的立体开放式培训格局。2002年,我们就派出15支学习小组分批去宁波、苍南、绍兴、苏州、嘉兴等地参观考察,并且邀请15人次的专家学者作报告、开讲座或作现场指导,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教授回母校作科技创新报告,浙江大学教育系教授作学校心理学教育和新课程专题报告等。这样,既帮助教师圆满解决了一些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难题,又指导了学校的教育实验与改革,更为缩短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期提供了机遇。
  2、变以讲授为主为以实践为主。创新型教师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实践出来的。以学校为中心找资源挖潜力的模式更可以化更多的时间和潜力在实践与感性认识上,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如进行新课程案例分析,难点探讨剖析,请专家学者、优秀教师介绍经验和开展工作交流等,使教师不再感到“雾里看花”,而是置身于实际工作之中,学有所用,形成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理想化发展模式。
  3、变信息单向传导为多向传导。在信息传导方式上,我们注重改变教师单向传导的方式,倡导多向信息传导,把教师们的交流体现在平时,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开展专题性研讨交流、经验介绍、参观考察、跟踪反馈、教研活动等,加强日常教育教学的彼此间真诚交流合作,多方位、多角度地汲取信息。
  4、变知识补修为素质能力提高。在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效能上,我们更着眼于教师实际能力的提高,使他们的学习不是停留在得到多少理论知识上,而是着力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通过互相补修、互相提高,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实现资源共享利用。
  5、变教师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学校为中心的培训其实自始至终将教师置于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地位,使教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如教师间相互研讨与交流、说课、评课外出学习、听取讲座、报告等,他们都是活动的主体,这样就激发了学习提高的兴趣、愿望和积极性,无疑对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 打印页面 | 关闭窗口

 
 
 
校办:xcyumenghao@163.com  邮编:312530
 
联系站长:王小妃 wxfei333@163.com  地址:浙江省新昌县澄潭中学
 
copyright©2000-2016  浙ICP备05081645号  电话:0575-86058633    浙公网安备 33062402000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