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中首页 学校概况 办学特色 校长专栏 运行体系 澄中新闻 校务公开 教育科研 爱的浪花 教师介绍 学生心语 校事记要 留言板
 
李辛甫
                                2003年11月2日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人才靠教育,教育靠教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推动者,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科前沿的意识,更要有把握教育真谛,掌握学生成长规律,懂得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关爱学生的品质。教师的手里拥有民族的未来,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和民族素质提升的福祉。因此,如何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时代需要我们作出明确的回答。

  澄潭中学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的探索历程中,得出的经验:教育科研是实现学校跨跃式发展的一条捷径。唯有教育科研,才能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才能提高教师将知识转化为见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才能提高教师将学科教学、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教育科研——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科研——澄潭中学迎来教育春天   

澄潭中学地处新昌西南山区,无地理优势,教师平均年龄不足27周岁,无师资优势,优秀生被统招,无生源优势,2500学生拥挤在40亩校园内,无硬件优势。面对弱势,澄潭中学全体师生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以科研开拓为先导,以管理创新为内容,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经过几年孜孜不懈的努力,学校在办学水平、办学效益、教育质量、课题研究、学科竞赛、校园建设等方面全面开花,结出了累累硕果。浙江省教育厅把这种现象称为澄中现象,并称赞说:“该校面临弱势不气馁,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澄潭中学的精神是浙江精神的最好体现。”

  ㈠高考质量 远近闻名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工作宗旨,为了使进入我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学校克服师资、生源、办学条件等等不利因素,依靠教育科研,投身教育科研,在现代教育观和质量观的指导下,以超前的办学思路,领先的管理策略,扎实的工作举措,刻苦钻研,辛勤耕耘,使原先学业不佳的有志学生在我校梦想成真,成为学业的佼佼者、高考的优秀生、名校的大学生。

  近几年来,我校教育质量保持着持续提高的强劲势头,虽然优秀生被统招,但高考上线数量、质量屡创新高,上线率名列全市前茅和全县第一,近几年来培养了四名县文科状元、二名省体育类状元。尤其是2003年高考,上线率高达99%,居全市第一。其中重点率、本一率均远远高于同类学校,并超过好些省一级重点中学。

  ㈡课题研究 成效显著 

  为使学校上档次、出人才、出理论,澄潭中学在省、市、县领导关怀支持下,建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学”的教育科研运行体系,走科研增效的路子。经过几年默默奋斗,澄潭中学的教育科研已蔚然成风,教育科研成果令人瞩目。绍兴市“九五”规划课题《轻负担高质量是可以做到的》在绍兴市科研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省级课题《中学效能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探索》获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全省仅有6个一等奖,绍兴市仅我校获此殊荣)后,又在省“九五”重大科研成果评比中获二等奖。课题《高中生学习策略特征及优化学习策略的养成实验研究》被立为教育部重点课题,这在普通中学是极为少见的。人人有课题、事事有研究已成为澄潭中学教师的风尚,2000-2002年学校获奖课题35个,其中省级获奖8个,市级获奖27个,学校有全国、省、市研究课题42个,教师每年发表、获奖的论文在40篇以上,校长李辛甫被评为省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2年学校荣获了“浙江省科研兴校两百强”的荣誉称号(绍兴市中学系统仅两所)。

  ㈢学科竞赛 成绩优异 

  澄潭中学通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他们在追求真理、探索实践、研究创新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在别人看来,竞赛只是重点中学的事,与普通中学无关,而在澄潭中学却时常有喜事传出,在浙江省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比中,澄中学生的研究成果《澄潭老街与旅游》、《中学生历史学习心态调查》分别获得省一、二等奖,陈晓等同学的发明创造作品相继在浙江省青少年发明作品评比中获奖,俞月英同学发明的《实用送风装置》获得了国家专利。学科竞赛也时传捷报,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我校已有多人获奖,其中本届高三学生王富江、潘新春两位同学,在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中,以优异成绩获一、二等奖,为普通中学在全国学科竞赛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获得了省市领导的高度称赞。在全国、省、市组织的中学生读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书画创作、计算机比赛、作文大赛等一系列竞赛中,我校学生频频获奖,为此,学校也多次被评为组织活动的先进集体,并荣获组织奖。

  ㈣硬件建设 力度加大 

  教育的发展是以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前提的,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形成又是以完善先进的硬件设施为后盾。为此,澄潭中学充分利用近几年远近闻名的社会声誉和过硬的教育质量,抓住机遇,谋求教育改革的新途径,拓宽教育发展的新空间,几经反复规划论证,于2001年7月开始实施新校园的迁建工程,新校园占地200亩,建筑总面积57966平米,绿化面积46690平米设计,规模48个教学班,按国家级重点普通中学建设标准建设,体现“人·教育·自然”和谐一致的建校理念。经过二年的努力,我们用100万元作为建校启动资金,建起了一所价值8000万元的崭新的现代澄潭中学。在新校园内,我们不仅设计了一流的教室、实验室,还建成了舒适的学生公寓和宽敞的师生食堂,400米标准田径场、6300平米的足球场、科技广场、信息广场、音乐广场和桂园、梅坊、蕉林、荷塘、草地等,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休闲构建了一个风光旖旎、赏心悦目的生态园,更设计了跟知识经济时代学习革命相适应的创新实验室、探索研究室和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的艺术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等等,真正把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放到了学校办学的最高层次。

  办学条件与办学成绩的如此反差,无不印证着澄潭中学所走的探索之路。现在有人说,如果澄潭中学当初不走体制改革之路,不把“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发展战略作为事关学校兴衰的关键来抓,不把教育科研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有今天“人·教育·自然”和谐一致生态校园?有今天远近闻名的教育质量?有今天有口皆碑的社会声誉?教育科研,使澄潭中学迎来鲜花满园的教育春天。

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科研兴教”是我校的发展战略,我们在探索学校发展、学生成长、质量提高的过程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是与师资素质、队伍培养紧密相关的,如果没有一支观念新、师德优、业务精、舆论正确的教师队伍,任何美好的愿望都难以付之行动,最好的想法也难以变为现实。传统的教育是经验性的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有所作为,在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教师也不可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自觉的反思和批判。教育科研以其深入的研究方法和对具体问题的精密分析,为我们认识主观世界、开启未知领域、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虽然起步阶段碰到种种困难,遇到种种阻力,但我们坚信这样一个道理:不完善的行动远胜完美的想法,从此,开始了我校“科研兴师”的摸索之路。

  ㈠目标导向清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教育科研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师的重要标志。21世纪的中国教育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切实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促使教师重视教育科研在提高自身素质中重要作用,我们对不同的教龄的教师提出相应要求,制定了具体的目标。

  1、制定了澄潭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优化目标体系。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策略的改进,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为此,根据教育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态势和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对教师的挑战,以及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澄潭中学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优化目标体系。此目标体系分素质要素、目标要素,优等参照标准三大系列。在素质要素中分列出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专业素质、现代素质五个条目。在目标要素中给出了教育科研能力、心理教育能力、评估诊断能力等15个子条目。在优等参照标准中列出63个子条目,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具体的目标,为教师教育提供了培养方向。

  2、澄中名师工程——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为21世纪的教育准备优秀师资。我们以中青年教师为对象,以“澄中名师工程”为载体,形成六个系列,开始实施科研兴师的发展战略。

  ⑴学者型教师系列:造就5—10个有强烈的科研意识、丰富的科研知识、较高的科研能力的学者型教师,他们能很好地处理教育实践跟教育科研的关系,有能力促进自身的教育经验向教育理论升华,具有对实际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研究并作出成果的能力。

  ⑵学科带头人系列: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具有将学科教学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改进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中发生的一切现象,能熟练地驾驭学科的教学,能承担相应的教学课题,有能力领引学科组进行教学改革并作出贡献。

  ⑶教坛新秀系列。28—35周岁青年教师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科研和课程意识,不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科教学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认识,能充分吸收借鉴现代教育的一切成果服务于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的转换,虽有时不免肤浅但时有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有生力量。

  ⑷骨干教师系列。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能根据学生的发展性和差异性进行各种方法的教学尝试,是教育科研日常化、教学化的中坚力量,能否造就大量的骨干教师事关学校的兴衰。

  ⑸一、二年教龄的教师。以规范教育行为、端正教育思想、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能力为师训目标,把改革课堂教学、解决教学问题作为他们进行教育科研的载体,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教学的得失,理解教学的真谛,反思教学的价值判断,在不断的研究、反思、批判中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逐渐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

  ㈡健全科研机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教育科研研究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加强科研机构建设是学校教育科研走上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教育科研机构已成为教师投身教育科研提高专业水平的“智囊团”、“参谋部”、“思想库”,是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良师益友,是学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心”。

  1、提升教育科研机构的整体素质。校长李辛甫亲自带头开展课题研究,是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具有很强的研究设计能力和熟练的实验操作能力,目前还承担着一个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和一个市“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任务。学校配有一名副校长分管教科研工作,设有教科室,有专职主任一名,并有兼职科研人员7人。所有的专、兼职科研人员都是学校教育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他们都曾经承担或主要参与过县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研究成果均在县级及以上评比中获奖,是一支学校教育科研的排头兵。

  2、改革教育科研机构内部管理体系,增强教育科研活力。教科室实行四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主任负责制、工作奖励制)“三提高(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科研质量和科研效率、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管理体制。走产研结合道路,大胆探索,拓宽思路,广开渠道,增强活力。

  3、充实教育科研机构的经费和必要的物质设备。澄潭中学领导树立了教育科研投入是效益最大产出的观念,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澄潭中学每年在教育科研上要投入资金18—20万左右,一是用于期刊和教研资料的购买、师资培训、课题经费、教育考察、教研活动和编印出版教育科研专著以及聘请专家顾问,二是用于优秀课题成果奖励。为适应信息化的要求,我们已实现了校园网上网工程,制作了学校网页,建立了学校网址,以便教师能快捷地获得教育科研信息,及时实现信息交流,尽量为教师创设一个信息化的良好科研环境。

  4、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对科学研究的管理,提高研究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教科室对教育科研项目和课题实行分层规划、分级管理。实行立项课题的全过程管理。从立项、研究过程、结题、鉴定到成果推广都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㈢浓厚科研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97年上半年,学校出台了《澄潭中学教育科学研究实施细则》,形成了系统、高效的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申请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交流反思及应用推广制度,实现了教育科研的制度化、全程化、全员化。做到“三全”,即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让科研之风大兴。实行“三进”,教育科学进教学、进教师教育、进学生学习,让科研渗透各个领域。做好“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相结合,教育科研与培养创新型教师,争做名优教师相结合,让科研成为提高教师水平、推动学校发展的内涵而永不衰竭。实现“五个转变”,即由“神秘化”向“大众化”转化,由“理论科研”向“应用科研”转变,由“个体状态”向“集体状态”转变,由“单纯写论文”向“总结、提高、应用、推广”转变,让科研有层次发展,有重点突破。

  1、拓展教育科研运行体系,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为使我校的教育科研跳出经验总结、同水平反复的狭隘圈子,我们拓展了教育科研的运行体系。纵向,我们争取到了县市省教育科研机构的指导。新昌县教科所、绍兴市教科所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院在许多重大课题上给予了学校及时的指导,为学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咨询、开设讲座、给予辅导。在上级教科所的直接领导下,我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了迅速地提高。横向,一是争取到了浙江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多家高校专家和教授,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作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我校教师作了《教育科研的方法和途径》、《教育科研方法研究》、《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创造心理与技能》、《改进学习方法的策略》、《教学最优化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学校教育与艺术教育》等等专题报告。二是加强与兄弟学校和地区的交流,学习和引进外地开展教育科研先进经验。近几年来,我校教师外出取经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七个省市100多所学校。三是与中美合资洛思福教育中心(美国)达成了长期合作办学协议,开展中美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比较研究,而且互派教师进行对等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的教育方法,使我校的教育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

  2、重视教学设计,提升教师业务水准。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来实现,只有教学实践才能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行为的融合,才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检查教师的教学效率,展示教师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教学即研究,教学设计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并根据时代发展生长出新的教学品质的肥沃土壤。可以这样说,没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就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没有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更没有现代意义的素质教育。为此,我们把“为学生有效学习改进教学设计”作为推进学校教育科研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每天的学校管理,要求教师不能凭以往经验、教学参考书,而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要、时代发展要求出发,来事先筹划、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变异性,内容、方法的多样性。一是建立了月教学计划审核制度,要求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由教务处下发表格,各备课组长把本月教学计划按日期分解,同一备课组老师对计划进行讨论修改。在计划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作适当调整,但必须在备注栏说明,并且把教师对计划执行的情况纳入教研组考核范围。月计划审核制度可以避免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二是实施过程督导制度,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删、整合、新编。通过教材这个载体,使学生具有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并在思维、判断、情感、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等方面取得良性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推门听课制度,任何一位教师任何时候可以进教室听课,任何一位家长任何时候可以进教室听课。另外,我们利用教研组评议、学生评议、行政评议,教务处跟踪听课,平时抽检,促进教师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使教师真正成为一个教学设计的研究者,让研究渗透在教学每一角落。

  3、注重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自我更新的应变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萌芽在对教学行为的不满中,产生于对专业行为的反省中,形成于对教学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反思中。反思具有探索研究的性质,是开展教育研究常用的思维方式和手段之一,它对教师提高专业修养、提升专业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校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公式:专业发展=经验+学习+反思,并出台了教学反思制度,形成反思的运行机制:日反思——周交流——月总结——期末评比。日反思指按教学活动展开的程序分为教学活动前的反思、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教学活动后的反思。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可以改变凭经验、凭老教案或教案集、凭以往的思维习惯进行机械备课的低思维做法,可以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预测性。通过解决教学活动中发生的问题(教师自己的或学生的),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监控和应变能力,有助于教师形成灵活多变的教育机智。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意向、思维的激发程度、教学情境营造、学生情绪的调控等等作出恰当的评价,以及对后续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进行调整、修正或作出新的规划,并在每一教案后形成反思文字。周交流指各备课组每周有交流活动,对每周内各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思想、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进行归纳提炼,精选出好的反思方法,形成反思材料,进行会议交流。月总结指教研组每月能根据备课组活动写出总结材料与推广材料,上交教务处。期末评比指教务处在期末邀请学校、教研室等专家对各教研组的教研反思成果进行评比。

  4、强化问题意识和课题意识,切实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丽莲·凯莉曾指出,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愿意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教师一边在从事教学活动,一边在从事进修学习,一边在从事教学研究,时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教学问题、学生学习的问题、师生交往中存在问题、学生成长中种种困扰等等。如果对此类问题就事论事或凭经验一说了事,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无意识的,对以后的工作没有多大的启迪。只有当教师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产生研究这些问题的欲望,进而用研究的思维、方法、实验去探究问题发生的根源、存在的原由、解决的途径的时候,教师的行为才印上研究的影子,才会把“问题意识”转化为“课题问题”。学校为了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能发现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一是要求教研活动特别是在评课、说课中,敢于善于找差错、找问题,通过观摩研讨、批判反思,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深入探索,从而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二是发展教师的问题意识,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感受,能及时意识到问题,对问题具很强的敏感性,问题越多、越深刻,教师的探究心理也就越强烈。针对文言文教学中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语文教研组提出了“高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探”的课题,针对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政史地教研组提出了“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针对学生缺乏自学能力,有教师提出了“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等等。以前教师对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视而不见或“以善小而不为”的现象已逐步消失,“找问题”“找课题”已成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工作之一。

  ㈣管理规范,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教育科研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走上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场”,使管理的各种项目(人员、课题、时间、信息、财物等)一进入这个“场”,就能在管理效力和效率功能驱使下高效地运转,取得最佳效益。

  1、管理制度的形式和内容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化。突出教育科研的地位意识,从事教育科研的责任意识,强化了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期待。事事有研究,人人有课题。学科课题实行申报制度,经费专项管理,责任到人。综合课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组长责任制管理办法。重大课题实行双向选择,竞争招标,教科室分管协调,中标人负责的管理机制。这些举措提高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提升专业能力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目的性,克服了被动、盲目、消极的不良倾向,实现了教师科研行为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根本性转化。实践证明,教师跟科研结合,研究与教学结合,教学与课题结合,可以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优化教师的思维品质,实现平凡与精彩,烦恼与快乐,腐朽与神奇的相互转换,让教师在展示生命意义的同时体验生命的价值、人生的快乐。

  2、工作效绩由一次性的终端评价向过程性的发展评价转变。一次性的终端评价是根据教师过去的表现进行奖惩,这种评价虽然通过表彰先进、惩治落后,可以提高一定的工作效率,但激励时效很短,不利于员工的平时激励。为此,我们把教师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效绩责任作为要素参与经济的分配,形成了以岗计酬、以能计酬、以责计酬、以绩计酬的激励机制,调动每一位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把专业发展落实在教育观念更新和教育技能的完美之中。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所具有的诊断、促进发展的功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咨询和帮助,在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一、评价的多元性,尤其注意教师自评和教研组、年级组评议相结合。二、把评价贯穿到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等等进行合理评价,帮助教师分析成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修正教学行为,为教师的未来发展谋划。三、不仅关注结果评价,更关注过程评价,发挥过程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四、合理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不同功能,把奖惩机制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在评价教师业务技能的同时,更关注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的评价。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检查了解,反馈调整、展示激励、反思总结、引导督促、记录发展等功能来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而实现教师和学校相互促进的双持续发展。

  3、管理结构由专业建制的条式管理向组织建制的块式管理转化。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专业成长是系统整体效应作用结果,在一个学校里,教师群体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的互动和碰撞,可以产生1+1>2的智慧火花。我们建立“系统责任制”,意义就在于使各职能部门、各教师之间形成一种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的相互支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人际网络,以实现系统信息的互换和共享,从而通过知识共享,资源共用,运用集体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在进行学校管理改革中,把年级组、教研组、办公室协调成一个整体,变针对教师个体的点式管理为以组室为主的块式管理,形成了五大系列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协作提高的校本科研管理体制,建立了有利于知识传递、技能传授的融学习、研讨、实践为一体的教科研运行体系,从而保持了每个教师旺盛的创造热情和专业的快速成长,并最终达成了组织目标。

  也正是这样的创新思路,使澄潭中学教育科研走出了新的天地。近几年来,我们以“教学设计”“问题教学”为主线,以教育部重点课题《高中生学习策略特征及优化学习策略的养成实验研究》及一大批省、市、县课题为抓手,把如何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发展系统的整合效应,运用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我们探索的核心,使全体教师的教学摆脱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体系,在教育时空范畴内突破了教师、教材、课堂三个中心的运转方式,为当代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这样的学校管理系统把教师的发展作为目的和价值取向,把人性的激励和开发以及促进人的自由和成长统一起来,体现出真正关爱人生、珍视生命、展示意义的至善至美的人文情怀。

  管理制度的创新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创造热情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促使广大教师 不再依靠经验教学,而是通过投身教育科研来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现在,澄潭中学已形成了正常的教育科研运行体系、科研管理体系、教师教育的运作体系,教育科研的地位意识、全程意识和超前意识深入人心。学校现有全国、省、市立项研究课题42项,县级23项,校级64项,实现了教育科研的全员参与、全方位投入、全过程管理,实现了教育科研进备课、进课堂、进活动、进教师教育、进学生学习,教育科研已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依靠教育科研,澄潭中学培养了一支能胜任21世纪基础教育的研究型教师队伍,虽然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不足27周岁,但已拥有市县学科带头人7名,县十佳优秀教师7名,市十佳优秀教师5名,市县教坛新秀9名,优秀教师队伍不仅弥补了青年教师多的弊端,而且化年轻为财富,年轻可以创造奇迹。近几年,学校获奖课题省8个,市获奖27个,教师每年在县级以上获奖或发表论文达40篇以上,在今年九月份全县说课评比中,每个学科一等奖中都有我校的教师,近几年的高考、学科竞赛、办学水平在同类学校中遥遥领先。现在,学校以办学思路超前、管理系统创新、学习模式先进、教育科研鲜明、教育质量突出而称著于省内外,学校的“科研兴校、科研兴师”运行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领导和同行的认可。让教育充满研究,让研究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我校多年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提升学校竞争力,提高教师素质的有力杠杆。当前在全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看到很多崭新的教育思想在闪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涌现,教师如何适应新时期社会的需要,如何优化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如何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素养,如何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创造,在这里,我们要说,没有教育科研就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科研 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03-11-02

       ——新昌县澄潭中学“管理创新、科研兴师”经验介绍
 
 
 
 
 
| 打印页面 | 关闭窗口

 
 
 
校办:xcyumenghao@163.com  邮编:312530
 
联系站长:王小妃 wxfei333@163.com  地址:浙江省新昌县澄潭中学
 
copyright©2000-2016  浙ICP备05081645号  电话:0575-86058633    浙公网安备 33062402000337号